在閱讀此文之前,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「關注」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,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!
來源/古風文史作者/古風文史當時的埃及人忙著修建金字塔,并且留下了震驚世人的建造,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并沒有留下恢弘的建筑,似乎沒有同樣顯赫的文明存在,「中國人」在忙著干些什麼?讓我們一探究竟。
金字塔主要分布在埃及和蘇丹境內,普遍認為其大約在公元前2600至前2500年間建造,占地大概為52000平方公尺,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。金字塔的巨大的外形構造類似漢字的「金」,所有我們稱其為「金字塔」,這就是金字塔得名的由來。
我們都知道,金字塔是三角形結構,因為如果使用其他結構,巨大的壓力會使金字塔整個建筑坍塌,受當時的技術受限,也并不能找到有效的泄壓方法,所以古埃及人想到了三角形。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」,這是現代基本人人都知道的基本原理,但是卻能被公元前2600的古埃及人認識到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金字塔前有一系列附屬建筑和獅身人面像,除了獅爪是用石塊鑿成的,獅身人面像的主體部分就像一個巨大的天然石塊鑲嵌其中。
在古埃及神話當中,獅子不僅是世界各個神秘地方的守護者,還守護著地下世界大門。法老,也就是古埃及的國王,死后會成為太陽神,獅子便成為了他的守護者。
與當時中國人追求發展和個體成長不同的是,古埃及的先民們信奉「神」,并且深受「神」的意識和觀念的影響。在這種影響下他們形成了一種強烈的「來世觀念」,他們認為「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,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。
所以古埃及人在活著的時候便誠心、虔誠地為自己死后做準備,如準備墳墓、墓葬品等,期望自己死后也能擁有如生前一般的生活。金字塔,古埃及國王的墳墓,便應運而生了。
當時尼羅河流域幾乎每個身強力壯的男子都被征入建造金字塔,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資源,為國王服務。這些人被分為以每10萬人為基數的群體,每個群體勞動三個月,耗費約30年,壘一塊塊石,挖堆堆土終于建成胡夫金字塔。
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與辛勤的結晶,與古埃及人追求死后的享受相比,古中國的先民們更加注重生前的發展,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,關注和諧、人與自然的關系,集中勞動力發展部落。
當時的中國并沒有「中國」這一概念,「中國」一詞最早出現于西周初期,而與建造金字塔的同一時期,古中國的先民們以部落的形式群體生活。
大約在4700年前,在如今的河北涿鹿、懷來一帶,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戰,被稱為「涿鹿之戰」。
據史料記載,為爭奪適合放牧和淺耕的中原地帶,蚩尤所帶領的九黎部落(又被稱為九夷部落)對炎帝部落發起攻擊,但由于蚩尤部落武器裝備更加精良、軍隊更加驍勇善戰,炎帝部落節節敗退,最終炎帝向黃帝求助,并引發了「涿鹿之戰」。
涿鹿之戰這一戰役交戰十分激烈,并留下了許多神話傳說。涿鹿之戰最終以蚩尤失敗,炎黃部落的勝利而告終。
傳說中涿鹿之戰后,炎帝黃帝領導的華夏部落在中原有了領導地位,黃帝眾望所歸,贏得其他部落首領的認同,皆尊其為天子。
在黃帝的領導下,漢民族的發展有了開端,華夏文明開始發展,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,形成飛速發展的局面,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無數璀璨的文明古跡。
每一個古跡都是先民們的探索留下的腳印,每一個古跡都代表著文明與進步的碰撞。
漢族在全國占據約94%的人口,甚至在世界人口上也占據了不小分量,而漢族人口興盛的最古老起源便是來自于黃帝時期。
那時的其余部落懾于黃帝部落之威,不敢與之對決,涿鹿之戰后,蚩尤失敗,黃帝又憑借其強悍戰斗力,統一其余部落,使華夏各個部落達成空前的統一團結。
而這些部落的先民們受黃帝統領,各部落之間又相互影響,最終形成文化同化現象,發展成漢民族。這就是華夏部落人數眾多的原因,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繁衍生息,最終有了現在的漢族興盛。
與炎黃時期略有相交錯,發源于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龍山文化,見證了中國人那時的發展狀況。
龍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廣泛探索,大量發明在那個時代蓬勃涌現。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址,說明在那時中國已經掌握了讓世人驚嘆的瓷器和玉器制作技術,并有了發展的雛形。
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,同時在河南、陜西、河北、遼東半島、江蘇等地區都有分布,屬于典型的中原地區。
這里的瓷器早期主要以灰色為主,大多為手制,器物的形狀還保留著仰韶文化的某些特點因素,紋飾主要為藍紋,晚期龍山文化的瓷器仍然以灰色為主,但是紅色和黑色瓷器已經開始出現。
這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獨特的制造瓷器方式,比如屬于龍山文化之一的城子崖遺址曾經出土了一個黑陶蛋殼杯,其杯壁只有0.5毫米,重量只有50克。這是使用現代技術也難以達到的程度,可想而知當時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制陶技術基礎。
由于當時處于文明剛剛興起的階段,一切都尚不成熟,在已經統一之后的炎黃部落中,穩定以及和平成為一種主要基調。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,先民們開始試圖使用天然資源,來滿足大家的物欲需求,這便是先民們一直貫徹的「天人合一」、「人與自然的和諧」理念的起源因素之一。
他們踏上未知的道路,前往未知的鄰域,點燃希望的火種,并傳遞文明的希望,這時的文化一切都從無到有慢慢興起。
龍山文化除去瓷器以外,還有大量的玉器存在,足以證明玉器在大約四千年前已經被先人掌握鍛造方法并有了改進。根據出土的玉器研究,其種類較為豐富,晶瑩剔透,顏色種類較多,有白玉、青玉、青綠色玉等,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。
龍山文化還存有骨刻文,這是一種處于圖案和文字之間過度的形態,和甲骨文類似,但比甲骨文更易懂,普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某種相互聯系。
這些骨刻文屬于陰線刻,圖案一般呈現為動物或植物等,或刻畫于骨面,或刻畫于骨腔等,對于研究早期文字有較高意義。
遺址中有大量的石器、蚌器等,證明了先民們的生存方式主要以農業為主,開展狩獵、打魚等活動。
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在同一時期內甚至更早,我國黃河流域已經發現有「粟」的存在,甚至目前發現最早的栽培粟類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前。
發展到了炎黃時期時,農業成為了古中國的先民們主要生存方式,炎帝主要完成圈地耕田等基本農業生產的建設,甚至至今還有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流傳。
黃帝則發展了中華文化,制定了一系列簡單的基本制度和初步的法律,讓古中國的社會有了基本的秩序;顓頊和少昊則普遍被視作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明者和開創者,他們發明了各種器物,來服務于先民們的農業勞作,如劍、輿、弓箭等,并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及手工業制造。
可以說,和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同一時期,炎黃部落統一完成其他部落后,在和諧穩定的背景下,先民們富有創造力、敢于實踐和努力,各方面技術都有長足發展,并呈現一種噴薄發展的趨勢,為后世朝代的發展奠基良好基礎。
當時自然災害不斷,先民們深受其中苦難,其中一個便是時常受到洪水侵擾,莊稼、房屋被淹沒,百姓流離失所,導致不得不背井離鄉,所以人們便有了修建河道的意識。
修建河道不但能夠抵御洪水的侵害,還能灌溉農田,惠及民生,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來自于這個時期。
當時埃及實行的是君主專制,法老將絕大部分的權利集中在自己手中,也并沒有議會等來分散自己的權力,真正實現了權力的掌控,這也證明了法老在為自己修建金字塔的時候,對于人力物力財力的召集調配和使用擁有絕對的話語權。
與埃及不同的是,中國在五帝時期采用禪讓制,選賢舉能,有才者居之,當時堯舜禹相傳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
禪讓制對于古中國來說,能夠促進各方面發展,權力并沒有集中在某一個人的手里,而是分散其中,使得其政治體系保持自治并持續做出有利于發展的舉措。
古中國發展較之于古埃及發展稍晚,同時朝著兩種不同方向的制度發展,這兩種制度并有沒有好與不好之分,區別在于當時的古中國和古埃及面臨的狀況不同,所以其制度也朝著不同方向發展,這種制度是先民們在發展中隨大勢而選擇的結果。
雖然古中國確實沒有留下舉世皆知的成果,但是古中國的先民們創造的寶貴財富,如瓷器、農業、治水等多方面發展,都是對華夏文明的璀璨輝映。
那時的先民們秉持著和諧發展,強調天人合一以及倫理的觀念,是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。后世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也不負所望,將這些文化和理念傳承并發展,大家不斷涌現,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。
最后,由于平台規則,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,才會被認定為鐵粉。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點個「關注」,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。
文章由「古風文史」原創首發,已開通全網維權,未經允許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、搬運,侵權必究!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