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
當我們把自己抬得很高的時候,同時也會摔得很兇。
還不如一開始就在低處,起碼一直活得踏實。
七十歲之后,再回頭看年輕時的希望,發現很多都是不切實際的,不如舍去。
以下幾件事,不抱太大希望,若能實現,反而有了驚喜。
01
別太相信「多子多福」,兒女多了,孝順反而是難題。
有兒有女,是最大的幸福;多幾個子女,未來總有一個會有出息。
人老了,幾個子女輪流供養,壓力小一些,老人得到的贍養也多一些。
帶著這樣的想法,我的外婆外公,留下了七個子女。
當外公過世之后,外婆一個人獨居了十多年。直到外婆走不動的時候,才開始麻煩子女。
幾個舅舅、阿姨在一起 商議,如何管好外婆的最后時光。
阿姨說:「我是外嫁女,逢年過節來看看,就不錯了。」
大舅舅說:「我自己都病入膏肓了。」
二舅舅已經過世,二舅媽丟出一句話:「我是兒媳,也沒有退休金,能管自己就不錯了。」
三舅舅是別人家的上門女婿,都 不敢開口說話。
兒女多了,彼此參差不齊,也就有了各種對比。
要孝順父母,難題就在「人心不齊」的問題上。
所有的兒女都有小家庭,也有一份私心。年邁的父母,往往不在「私心」之內。
越發明白,養老還得靠自己。起碼是經濟上,要留一手,僅僅讓兒女出點力,養老就不那麼難了。
02
別以為「黃昏戀也有真愛」,利益是一塊透視鏡。
「滿堂兒女,不如半路夫妻」,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,但也有現實條件。
中年的時候,人要是再婚,管好和前任的兒女,也管好現任的兒女,家庭也會慢慢好起來,感情也會很好。
到了老年,還能享受到子女的關心。
可是人在六七十歲的時候,失去了老伴,再去找一個,要夫妻和睦就難了。此刻,家里的兒女都長大了,對老人找老伴,是會有反對意見的。
有的黃昏戀,一開始就是一場交易。比方說,男人把房子給她,她才答應處對象。
更可怕的是,有的黃昏戀之中,有人的孩子處于上大學階段,開銷很大。一旦孩子上完了大學,就把戀情丟掉,獨自高飛了。
一些沒有退休金的老人,也會找一個有退休金的老人,作為生活的依賴。錢,比愛情更重要。
都是一把老骨頭了,少相信真愛,多守住自己的小家庭,避免人財兩空。
03
別把「房子養老」看得太重,走不動了,房子也是多余的。
在城里,房子是可以流通的,當老人沒有錢了,房子抵押出去,也能維持生活。
若是有人愿意贍養自己,等百年之后,房子就送給他。當然,這個他,可以是自己的某個兒女。
我們七十歲之后,一旦走不動了,如何處理房子,就往往是身不由己了。兒女會爭奪房子,但是得到房子的人,不一定想管著老人。
若是老人把房子給外人,兒女的意見就大了。
也有一種可能,老人被送到養老院,不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。房子,到底變成了擺設。
終于發現,房子也是外物,生不帶來,死不帶走。
04
別追求「長壽多福」,要相信壽則多辱的道理。
只要有退休金,活一百年,就有一百年的幸福。
事實上,一個人失去了健康之后,幸福也就慢慢消失了。尤其是到了茍延殘喘的地步,多活一天,感覺是受罪。
久病床前無孝子。老人躺著,自己難受,并且要麻煩子女。
子女一開始會用心照顧老人,畢竟人是有惻隱之心的。但是時間長了,誰受得了?
子女不能是全職保姆,還得工作,教育自己的孩子。若是子女沒有錢,也沒有像樣的小家庭,病痛中的老人,就像累贅。
哪怕是請保姆,也會遇到保姆很煩躁的時候。
從自身的角度看,躺三五年,壽命長了幾年,但有什麼用呢?坐在輪椅上,被人搬來搬去,也如同一塊木頭。
把當下的每一天都過好,不追求長壽,內心反而更愉快。
05
別輕易選擇「回農村養老」,多數人的老家是回不去的。
落葉歸根的思想,很多老人是有的。
尤其是出生在農村的老人,覺得童年太美,故鄉太親切。
去農村居住,可以養雞養鴨,也能和周圍的鄰居瞎扯。閑來無事,就去趕集,湊個熱鬧。
但是出門多年的人,再去農村會感覺到各種痛苦:交通不方便,若是有急事,自己也沒有車,麻煩不斷;生活環境不太好,到處有蟲子和老鼠等;老屋需要修整,開支 不小;鄰居多半入城了,到處冷冷清清的。
種地,也是力氣活,你不一定會干得了。
農家小院,真的不是民宿。偶爾住幾天,很新鮮,住一兩個月,就不好玩了。
風景依舊很美,但是風土人情改變了,落得一聲嘆息。
06
人老了,需要改變自己的「希望」,學會順其自然。
活得安靜、簡單一些,舍去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珍惜身邊的人,但不強求關系的永恒,可以自由聚散。
鍛煉身體,關注身體的 變化,也接納生死。
和兒女關系搞好一些,至于孝順與否,就憑良心好了。
七十歲之后,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,而不是指望別人,稍許好一些。
好好活,當下就是幸福。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