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懷南
編輯 | 懷南
說起于淑珍,相信年輕的朋友都比較陌生,但不管哪個年齡段,一定聽過她唱過的歌。
特別是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,這首歌被翻唱過無數次,但時至今日,還是無人能夠超越原唱于淑珍。
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,于淑珍更是一人演唱四首歌曲,一時風光無二。
只不過隨著于淑珍退出歌壇,現在也很少能聽到關于她的消息了,幾乎從未在公眾視野中出現。
直到她被網友爆料,她晚年竟然住在養老院,一時間引起網友的熱議。
大家想不明白,于淑珍和丈夫生有一兒一女,為何晚年不跟在兒女身邊,
反而住進了養老院。
于淑珍的子女瞬間成為網友口中的「不孝子」,被打上了「不孝順」的標簽。
然而深扒下來,背后的原因讓無數人動容,人們對于淑珍的敬意不減反增。
于淑珍出生于1936年,說實話她的家庭條件真不算好,生活在河北農村。
她是家里的老大,后邊還跟著8個弟弟妹妹,一個家庭9個孩子,哪怕是在城里,生活都不會太好過。
但沒想到在她8歲的時候,母親又意外去世,
讓本就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。
在那之后,于淑珍又當姐姐又當媽,不僅要照顧著弟弟妹妹們,還要忙活家里的事情,「長姐如母」這四個字放在于淑珍身上再合適不過了。
可當時的于淑珍畢竟年紀還小,就算做再多也能力有限,于是父親就給這些孩子找了一個繼母。
繼母是一個非常溫柔的人,她對待孩子們視如己出,不僅拉扯著他們長大,而且還教他們書本上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。
毫不夸張地說,繼母就是他們于家的大恩人。
在1949年,一家人輾轉到了天津,也正是因為這個契機,
于淑珍的命運出現了轉折。
當時她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,年紀輕輕就開始工作,之后進入天津中大化工儀器廠。
但她因為沒有上過什麼學,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。
不過唯一值得慶幸的是,她在這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找了自己的光。
她沒事就喜歡唱歌,哪怕白天再辛苦,她晚上都會去業余歌唱團里學習唱歌。
1955年,當時天津市舉辦了職工文藝匯演,于淑珍想著反正報名也不需要錢,試試也行。
她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走上舞台,結果沒想到于淑珍一鳴驚人,
成為當時的第一名。
雖然說這次成功對于淑珍的生活影響不大,頂多就是廠里有活動了,她可以上台表演。
但是卻給了她莫大的鼓勵,畢竟誰都希望被人認可,她唱歌更加積極,也更加努力。
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,于淑珍在某一天上台演唱的時候,正好碰上天津歌劇院的領導在台下,只是她卻渾然不知。
等到于淑珍唱完之后,領導毫不猶豫表達了自己的欣賞。
沒過多久,于淑珍就收到了天津歌劇院的「橄欖枝」,從此她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到了歌劇院,于淑珍能夠盡情地演唱,白天也不用再去工廠上班,這可是她做夢都不敢想象的事情。
她先是跟著合唱團一起合唱,打好基礎后又開始領唱,之后又受到領導賞識,開始獨唱。
于淑珍的進步堪稱神速,她也逐漸成為劇團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隨著于淑珍名氣一天天變大,認識她的人也越來愈多,其中就不乏一些追求者。
但是于淑珍始終不為所動,她覺得自己現在已經夠開心了,每天唱歌她就非常滿足,不希望有人打破她現在的生活。
然而劇團中有一些老人比她還要急,他們認為于淑珍的年齡雖然不大,但也不小了,是時候找一個歸宿了。
他們自發當起了紅娘,開始給于淑珍介紹對象,巧合的是,他們介紹的對象竟然是同一個人,那個人姓閆。
更令人費解的是,閆同志其實就是于淑珍的追求者之一,但于淑珍對這些所謂的「追求者」一點興趣都沒有。
但她心里想著所有人都說這個人好,他的人品應該是信得過的,反正歲數也確實到了,可以試一試。
在跟閆同志談戀愛的過程中,她真正地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做被寵成小公主。
閆同志雖然有點直男,不太會說甜言蜜語,但他的行為卻深深地感動著于淑珍,每一件關于于淑珍的小事兒,閆同志都會放在心里。
跟他在一起完全沒有任何負擔,他會充分地尊重于淑珍的想法,不會讓于淑珍有一點為難。
于是沒過多久,兩人順利結婚,之后還于淑珍為丈夫生了一兒一女。
他們的生活過得雖然平淡,但是卻也有滋有味,直到1976年,于淑珍的事業再上一層樓。
當時她正要去往日本演出,就在去往日本之前,她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——呂遠。
這位老藝術家,雖然現在的名氣沒有以前大,但他的才華也是毋庸置疑的,代表作《拉克瑪依之歌》,相信老一輩人都聽過。
呂遠見到她直截了當地說:「要不我們合作吧,你的聲音非常適合我創作的歌曲。」
但這一等就是三年的時間,于淑珍都快忘了呂遠曾經說過要跟她合作的事情。
1979年,影片《甜蜜的事業》開拍在即,但是主題曲的演唱者遲遲沒有定下來,導演找到好友呂遠幫忙。
呂遠大致了解了一下電影講的是什麼,這首歌要表達什麼意思,直接就想起了于淑珍。
于淑珍也是個直來直去的性子,說合作就合作,沒有任何猶豫,于是她的成名曲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就誕生了。
從此于淑珍的事業「井噴式」爆發,火遍大江南北,這首歌甚至被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音樂教材。
1984年,是于淑珍最火的一年,她受邀參加第二屆春節聯歡晚會,而且一個人竟然在舞台上唱了四首歌曲。
放到現在簡直是不敢相信的事情,哪怕一個歌手再火,也不可能在春晚上唱四首歌,但是于淑珍就做到了。
等到了1998年,于淑珍已經62歲,體能明顯跟不上了,她也無意再站在舞台上唱歌,于是她就選擇了退休,安享晚年。
但沒想到她後來的一個決定,竟讓自己的子女背上「不孝順」的罵名。
退休之后的于淑珍最早的時候,確實是跟子女住在一起的,但時間一長,她覺得兩代人住在一起還是非常麻煩的。
生活習慣不同,交流起來也有代溝,既然這樣還不如自己找個同齡人多的地方居住。
正好養老院就非常合適,就是有個小病小災的,養老院也可以照顧他們,還不用麻煩子女。
老兩口一合計,覺得這事兒能成,而且怎麼想都是百利無一害,子女還是可以隨時看他們。
他們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子女,但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聽完之后都「炸」了。
好好的為什麼要住養老院,他們又不是不管二老,再說了別人會怎麼看他們。
但于淑珍堅持要住養老院,她告訴孩子們:「這對你爸和我都好,養老院那麼多同齡人,我們交流起來也方便,而且你們也省事,一舉兩得。」
不管子女怎麼勸,于淑珍的想法都沒有改變,于是也默認二老的想法。
但是網友哪里知道這麼多內幕,紛紛為于淑珍抱不平,甚至說她的子女都是「不孝子」。
要不是于淑珍親自解釋,她的子女不知道要被大眾誤會多久。
到了養老院,于淑珍還彌補了自己年輕時的遺憾,報名了老年大學,每天樂在其中。
但偶爾也會有一些小困擾,比如有人找她學習唱歌,她一般是拒絕的。
并不是她的收費有多高,也不是因為她不想教人家,而是她覺得教學是要負責任的,她唱可以,但是她真的不會教,她不能誤人子弟。
更多時候,于淑珍最喜歡跟同齡人一起聊天,每天曬曬太陽,遛遛彎,沒事了,子女還會來看他們,生活得非常愜意。
其實很多人都認為將老人送進養老院是非常不孝順的行為,畢竟中國人的思想還是非常傳統的,心中信奉「您養我小,我養您老」。
但是如果父母愿意跟同齡人住在一起,喜歡養老院的生活,子女也可以滿足他們。
畢竟人無論到哪個歲數,都希望身邊有年齡相近的朋友聊天,特別是老年人。
而于淑珍本人就比她的孩子們還要看得開,不會被這些傳統的觀念影響。
她才是真正的智慧,不僅給了兒女空間,還讓自己快樂。
希望于淑珍老師可以繼續這樣幸福下去,安穩地度過晚年生活。
(免責聲明)文章描述過程、圖片都來源于網絡,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,無低俗等不良引導。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。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