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尋思誰養的山羊呢這麼白凈,出去一看不是,它們就跟著我進來了,我都快八十了,頭回見到!」
前幾日,黑龍江一位老人在自家院子里發現了4只丹頂鶴,起初他以為是誰家養的山羊跑他家去了,出去一看才發現是丹頂鶴。
這四只丹頂鶴看見老人也沒有膽怯害怕,而是跟著老人進了屋,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樣,餓了就吃老人家的玉米,渴了就自己找水喝,就差自己上床蓋被子睡覺了。
對此網友們紛紛表示,這是仙鶴延年、添福添壽的預兆,這位老人是有大福氣之人。但是在黑龍江人眼里,碰見仙鶴太平常了,都說四川人手一只大貓熊,在黑龍江則是人手一只丹頂鶴。
丹頂鶴主要分布在我國、蒙古、俄羅斯還有日韓等國家,是在中高緯度生活的一種禽類,我國的黑龍江地區就是它們繁殖的地區
,黑龍江省的丹頂鶴數量非常多,說丹頂鶴是黑龍江的省鳥也不為過。
黑龍江丹頂鶴的數量可以說是我國之最,主要原因就是黑龍江這里得天獨厚的環境適合丹頂鶴的繁衍生存。
丹頂鶴主要生存在開闊的平原、沼澤、湖泊、近水灘涂等環境中,它們喜歡成對或者成小群結對的在一起,以淺水的魚、蝦、水生動物以及水生植物的根、莖、葉、果實等為食。
黑龍江因其獨特的氣候,為丹頂鶴的生存提供了條件。以黑龍江的扎龍濕地為例,扎龍濕地位于齊齊哈爾市,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。
嫩江的支流烏裕爾河在流到這里的時候河水逐漸減少,沒有那麼大的沖擊力形成河道,而這里又是平原地區,分散的水流在這里形成了
沼澤濕地。
依靠這些分散的水系,大片的蘆葦和水草在這里迅速生長,也孕育了非常多的水生動物,為丹頂鶴的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。
所以就同一緯度來說,扎龍濕地是最原始且物種最豐富的濕地,面積足足有21萬公頃,在1979年的時候被列為省級保護區,到了1992年又列入「世界重要濕地名錄」。
現在全世界的野生丹頂鶴大概3000只左右,其中十分之一都會在這里繁殖棲息,再加上一些遷徙路上停留的,足可見丹頂鶴有多喜歡扎龍濕地。
除了環境適合之外,黑龍江當地對丹頂鶴的保護政策也非常好。黑龍江人似乎天生對丹頂鶴就有一種親切感,他們在保護丹頂鶴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
。
這里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「仙鶴姑娘」徐秀娟。
徐秀娟出生在一個「養鶴世家」,從她的父親那代開始,他們家就開始保護仙鶴。他的父親名叫徐鐵林,本來是一位漁民,多年的打漁生涯讓他和扎龍濕地的野生動物們逐漸混熟了,尤其是丹頂鶴。
每天出去打漁,徐鐵林都能看到成群的丹頂鶴漫步在沼澤灘涂上,他從心底里喜歡這群「大長腿」們,他也很清楚的知道丹頂鶴是世界瀕危物種,數量稀少。于是他在心里暗暗發誓,要保護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們。
徐鐵林通過自己的努力,成了中國第一代養鶴人,開啟了他與仙鶴的緣分。他的女兒徐秀娟從出生開始就目睹了父親對仙鶴的愛護,從小跟隨父親喂養仙鶴,也對仙鶴產生了濃厚的感情。
在她17歲那年,她開始真正的跟隨父親學習養鶴的技術
,她與父親一同駐扎在扎龍濕地,很快她就學會了如何養鶴馴鶴。
在徐秀娟的悉心養護下,她所養育的仙鶴沒有一只死亡,她將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養鶴中,勢必要將仙鶴從瀕危的懸崖邊上給拉回來。
為了更好的養護仙鶴,1985年徐秀娟自費在東北林業大學學習野生動物的保護,在學習期間,她廢寢忘食,各門各科的成績全都是優異,養鶴技術學習的非常扎實。
後來畢業之后,徐秀娟又去了江蘇鹽城,和江蘇政府一起建立了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。鹽城也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,如果在鹽城這里也有一個適合丹頂鶴長期生存的自然環境,那對于保護丹頂鶴來說將是個重大突破。
于是徐秀娟只身帶著兩顆鳥蛋去往鹽城,那時候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,從黑龍江到鹽城,跨越了大半個中國,只在路上就要好幾個月。
一路上為了保護丹頂鶴的蛋,徐秀娟用暖水袋、棉花為丹頂鶴的蛋做了一個保護罩,還配上了一個體溫計,方便她實時觀察窩中的溫度。
如果溫度不夠或者火車上恰好停水了,徐秀娟就會把這三只丹頂鶴的蛋貼身揣進懷里,用自己的體溫去孵化它們。
就這樣,徐秀娟在火車上日復一日的重復這些動作,到達鹽城之后,她將自學的和從學校學到的技術教給了當地的志愿者,在他們悉心的照料下,徐秀娟帶來的這三只丹頂鶴終于破殼而出。
在低緯度地區能孵化出丹頂鶴,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,但是徐秀娟做到了,這是一個重大突破,意味著我國的丹頂鶴保護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,這一切全都依賴于徐秀娟的日夜辛勞。
取得這一重大突破之后,徐秀娟并沒有懈怠,又將經歷全身心的投入到孵化、養護丹頂鶴上。
但是意外來的如此之快,徐秀娟在來鹽城的時候還帶過來兩只白天鵝,徐秀娟給它們起名叫「牧仁」和「黎明」,每天徐秀娟都會將它們放出籠子,讓它們自由的適應保護地的環境。
但是在1987年9月15日這天,這兩只白天鵝在水塘里游玩的時候,掙脫繩子突然飛走了。因為這兩只白天鵝從來就沒有到過保護區的其他地方,所以外界的環境對它們來說可能意味著受傷或者死亡。
心急如焚的徐秀娟顧不上什麼,連忙跑去尋找,諾大的保護區誰知道這兩只白天鵝能藏到什麼地方,徐秀娟一點一點的在蘆葦叢和灘涂中尋找,尋了一晚上終于找回來一只。
第二天一大早,徐秀娟又出門去尋找,一直找到下午五點,終于在蘆葦蕩的西邊聽到了天鵝的叫聲。
此時的徐秀娟已經心力交瘁,幾乎走不動路,但為了安全的把白天鵝給救回來,
徐秀娟還是咬牙堅持,忍著不適下了水,想要游到白天鵝所在的蘆葦地,把它給帶回來。
但是由于一天一夜的尋找已經讓她體力不支,最終沒能游到白天鵝所在的地方,中途不幸嗆水,溺水而亡。
為了保護丹頂鶴等珍惜野生動物,徐秀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,年僅23歲。她死后,她的弟弟又接起了她的接力棒,繼續孵化和保護丹頂鶴,為此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。
黑龍江人對于仙鶴等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非常強,無數仁人志士不間斷的投入到保護事業當中,人人都有保護意識,才使得黑龍江成為丹頂鶴的「最愛地」。
丹頂鶴現在已經是世界瀕危保護動物,全世界總共才有2000多只,在黑龍江扎龍保護區就有400多只,且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保護區中,這是所有黑龍江人共同努力的結果。
丹頂鶴是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一種禽類,代表著吉祥如意。在古代官員的官服上都繡有丹頂鶴的樣式,這是忠貞清正、品德高尚的意思,在古代的地位僅次于龍和鳳。
這樣具有象征意義的「一品鳥」近些年卻因為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而變得越來越少。但是丹頂鶴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們在食物鏈中處于較高的位置,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,一旦消失,對于整個生物圈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。
因此,保護丹頂鶴是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,如果人人都像徐秀娟那樣有強烈的保護意識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丹頂鶴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,生態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,人與自然定能和諧相處。
參考資料:《一個真實的故事-----徐秀娟的故事》《丹頂鶴分布圖》《鶴的贊美》 北京科普之窗網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